3)第976章 戏楼(求月票)_大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一摊儿连着一摊儿,游人不断。

  内城西贵(宛平)东富(大兴),到了夜间亥时(九点)就实行宵禁,而外城则可经营到子时,宵禁更是等同于无。

  马车抵达了一处戏院:同乐戏楼。

  在隋朝时叫戏场,唐时叫乐棚,宋时为勾栏,元时叫戏房。

  前明时沿用旧称戏房。

  待到绍武朝,商品经济大肆发展,物产丰富,为了招揽顾客,酒楼招来了大量人才前来:

  读报的、说书的、拉二胡的、打鼓的、耍猴的、摔跤的,应有尽有。

  戏曲这样的喜闻乐见东西,自然就登入酒楼。

  久而久之,戏曲的魅力远胜他物,成为了京城之中最受欢迎的节目。

  一些表演出彩的,被称之为角,老板,整个戏班子都靠他吃饭。

  如此,有人就想着,按照酒楼样式,建起了戏房,专营唱戏,不带其他说书耍猴的玩了。

  三层高的酒楼,三层都是看台桌椅,戏台高五尺,位于中央,戏子们在其中唱着。

  三楼是包间,又隐秘,居高临下,声音清晰,看得很是过瘾。

  上好的酒水招待着,一晚上起码十块银圆。

  二楼是宽敞的四方桌椅,只要一块钱,就能坐四个人,另带一桌点心茶水。

  一楼基本上是普通人,小马扎坐着,喝着高沫碎茶,能挤下百来人,只要能坐下还能再加。

  三枚铜圆(三十文),就能看上一整夜。

  只能干站着的,要两铜圆,也没有茶水喝。

  京城中,崇文门外码头扛包的,一天也只能赚到三四十文,可见戏楼之价高。

  一夜下来,一座戏楼,除去花销成本,少说能赚十几二十块银圆。

  辽王那么爱戏,自然舍得钱财,花了一千块银圆买了个院子,然后又花了近五千银圆,建了京城第一的戏楼:

  长安戏楼。

  其光是包厢就有二十个,二楼三楼加一起,能容纳两三百人。

  也因此,其一月就赚了千五百块银圆,半年不到回本。

  但满北京大大小小百来座戏楼,没有几个能比得上长安戏楼的。

  因为长安戏楼不仅有名角,还不断的出新戏本,引领整个京城戏曲界。

  这样一来,那些戏班子们更乐意与长安戏楼合作了。

  也只有长安戏楼,才敢编排灵寿伯府的戏本。

  长安戏楼外,灵寿伯的马车停下,眼尖的堂头忙不迭过来迎接,亲自搬来下车桩:“四老爷,伯爷。”

  “嗯!”辽王微微颔首,低调地下了车,通过一旁的偏门,进入了戏楼。

  整个过程极其顺滑,丝毫不引人注目。

  踏上楼梯,辽王进入了独属于自己的大包厢,瘫在软榻上,根本就不想起来。

  “爷,你要是看戏,直接请戏班子过府就是,何必来这里。”

  周昭找个位置坐下,喝了一口清茶。

  “你不懂。”

  辽王指着下面的那些人:“这些戏迷,可都是钱啊!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bq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