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30章 永不消失的“爆竹”_三国之模拟城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拦路的黄巾军,顺手抄起附近的火把就往营帐上扔。看着火起,刘星大笑着离去。

  主将营帐一闹起来,混入黄巾营地的“暗花”也立刻干起了老本行,凤翔的这支武师部队可都是资深“纵火犯”,放起火来那就一个熟练。一时间大片营地都有火光出现,不少刚刚入睡的黄巾军咒骂着起来救火。

  其实黄巾军对于凤翔可能的“纵火”行为早有思想准备,营地四周戒备森严。但要在两万人的营地寻找漏洞实在太容易了,即使一时间没机会,凤翔的武师主场作战大不了回去歇会再来,黄巾军要想完全防住是不可能的。

  如此闹腾了半夜,凤翔的武师似乎对纵火失去了兴趣。只是不放火不代表他们就没别的招,而是改为在黄巾军的营地外敲锣打鼓放“爆竹”,闹腾了整夜!

  鞭炮的起源很早,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南朝梁代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正月初一,鸡鸣而起。先于庭前爆竹,以避山臊恶鬼。”唐初,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,那才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。以后火药出现后,才有了真正地“爆仗”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,武师昨夜放的“爆竹”,并非现代用火药制成的鞭炮,而是名符其实的“爆竹”。三国时还没有火药出现,凤翔的武师将竹子放在火里烧,使之发出爆裂声。

  实践证明,这种爆竹发出来的声响有着超高的分贝,凤翔负责下半夜骚扰任务的两拨初级武师均乐此不疲,不断地为黄巾军送上另类的“催眠曲”。

  永不消失的“爆竹”!

  一整夜,黄巾军的营地不得安宁,除非少数特别没心没肺的家伙,正常人在这样的折腾面前显然是无法安睡的。绝大多数黄巾军都对凤翔人的“热情好客”表示了强烈的“谢意”,幸好凤翔的武师都比较机灵,还没有谁失手被擒,否则指不定接近暴走状态的黄巾军会干出什么灭绝人性的事情来。

  无论如何,某镇长“扰敌”、“疲敌”的目标圆满地达到了。黄巾军经过一天两夜的折磨之后,已是锐气尽失,这样的结果对于凤翔而言显然极为有利。

  翌日清晨,大多数困倦的黄巾军仍是昏昏欲睡,距离开饭的时间还有半个时辰。

  凤翔镇内,某镇长正与陈宫闲聊着什么,只看那神情气度,不难想见阿牛的心情似乎极佳。不知情的,根本看不出凤翔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威胁。

  这一次阿牛在得知管亥、杜远率领两万五千名黄巾军进攻领地之后,竟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紧张。

  或许是因为对领地强大武力的自信、或者是久战之身对于这样的场面已有些麻木、或许是刚收到李进这样的猛人信心倍增、或许是对屡次在凤翔折戟沉沙的黄巾军不大感冒、或许是在升级领地的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bq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