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75章 吃软饭_穿成年代文里的真千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linkhref=rel=stylesheettype=text/css/哦,有人或许会问,知青抛妻弃子或抛夫弃子了,乡下的配偶子女干嘛傻乎乎的待在乡下,不会杀进城去,找他们算账么?

  这是因为啊,这个年代,国家采取严控人口流动的制度措施,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,想进城就能够进城的——要是没有人脉和背景,乡下的配偶子女想要进城,难于上青天。

  退一万步讲,就算乡下的配偶子女获许进城了,他们也未必能够找到抛弃他们的知青。

  原因很简单,好些个知青,心机深沉,从一开始就提防着这一天——提防着有朝一日,麻烦找上门来——来乡下插队多年,都不曾透露过自己的家庭地址,就算透露了,也多半是假的。

  比如杜元伟,他就对自己的家庭地址讳莫如深,沈福盛还是通过别人,方才辗转打听出了他家住哪儿。

  然而,沈福盛是大队书记,他有能力可以打听,更多的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,就是想打听也打听不出来。

  正因如此,沈福盛认为,沈静芝给出的办法不大管用,有很大的局限性。

  “当然不行!”沈静芝道,“您还得告诉那些知青,咱们大队将会设法核实他们所写地址的真伪,一旦发现有谁造假,就直接在谁的档案里写上‘不诚信’的评价。”

  这年头,无论是招工还是上学,但凡是好一点的出路,哪一条不需要经过政审呢?

  而政审,主要看档案,要是谁的档案里写着“不诚信”,那就等着被刷吧。

  纵然是不择手段、胆大包天的知青,也不敢拿自己的档案开玩笑。

  因而,那些想与本地人结合的知青,在立下保证书的时候,得要掂量掂量伪造家庭住址的后果,料想他们也不敢在这方面造假。

  可不造假的话,就意味着乡下的配偶子女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家住哪儿。

  这样一来,即便自己日后能够甩掉乡下的累赘,那些累赘也有可能找上门来。

  啧,一旦立下了婚前写保证书的规矩,正常结婚倒还罢了,骗婚可就不好骗了啊。

  相信那张薄薄的保证书,能够劝退某些居心叵测的知青。

  沈福盛琢磨良久:“你这法子……很可以啊!”

  “当然可以啦!”沈静芝道,“您立下规矩,与知青约法三章,哪个知青不守规矩,就在那知青的档案里记上一笔,日后那知青因此而失去了招工、上学等各种资格,前途一片灰暗,到时候,那知青可怨不得您,不能指责您滥用职权,要怨就只能怨他(她)自己。”

  沈福盛闻言,深以为然,决定从今天起就立下这一规矩。

  而这一规矩,一旦开始在前进大队施行,别的知青会不会受影响,沈静芝不知道,但她敢保证,孔学斌一定会受影响。

  原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bq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